终于到希腊十年完结篇了,在准备这个题目之初,我密密麻麻在提纲中写下了15条,本来以为一篇文章可以表达清楚,结果在写的过程中回想到这十年间认识的朋友、同事和熟人,看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和故事,这些鲜活的形象让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提到他们,导致篇幅越来越长。

为了阅读感官,我决定分成上中下三篇,但在阐述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许多点是相互贯通的。比如“不轻易评判他人”其实已包含在“尊重个人边界与自由”中,“抛弃世俗正确,做真正的自己”在“崇尚自然的审美方式”和“无畏年纪,成为一名终身学习推崇者”中都有了非常具体的展现,“活在当下”和“看到半满杯”也基本异曲同工。

所以我决定精简一些,在最后一篇,我只想谈希腊生活十年,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关于对快乐的追求方式。 


寻求纯粹而持久的快乐。 


回想一下我们的一生,有哪些特别快乐和幸福的瞬间?

小时候得了100分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表扬?结束紧张的演讲比赛下台时老师远远地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大年初一早上终于可以穿上压在枕头下面的新衣?考上重点中学爸爸买一块精致的石英表作为礼物?大学时约上三五好友去另一座城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异地恋的爱人在火车站相逢的瞬间?

参加工作后用自己挣的第一个月工资为远在故乡的奶奶买一套柔软的帽子围巾作为礼物?披上婚纱打上领结,款款走向那个你承诺一生相伴永不离弃的另一半?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中意的大城市落脚,买房买车一步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在孩子呱呱坠地时感受到初为父母的喜悦、困惑、甜蜜与责任?

那然后呢,之后还有哪些时刻让我们感觉到被快乐和幸福满满包围?

越长大,好像越不容易那么快乐了。

小时候,我们是家庭和社会中被保护的群体,一点点物质上的充盈和精神上的鼓励都能让我们快乐好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承担各种各样的社会和家庭身份,责任和义务也随之而来,此时能让我们快乐的几乎都是那些可以证明我们完好地履行了社会和家庭义务的“功绩”。

我想起在希腊语课堂上关于“金钱是否带来快乐”的讨论。

深受多年“中庸”和“看事物两面性”的传统教育让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金钱是快乐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而我深信大部分人应该会认可这种说法。

但出乎我意料,全班除了我和那位干练的土耳其妈妈,其他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这个论题的反方。

来自芬兰的年轻妈妈说:“金钱对于维持基本的生活是有必要的,但和快乐没有任何关系。”

“带给我们快乐的是上帝,他让我们心灵平静而充盈,金钱在这里不值一提。”来自摩多瓦尔的中年修女轻声漫语道。

“相信我,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快乐和金钱没有关系。”满头银发的西班牙女士优雅而坚定。

我相信我的论据是充分的,足够的财力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当我们不再囿于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才有可能拥有选择其他可能性的自由。 


我甚至画了这样一个图做阐释,横轴是金钱,纵轴是幸福感。

第一个节点是每个人可以接受的物质生活的底线,在此之前,金钱与快乐的关系是正相关的,金钱越多,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感到满足,幸福感越高。

而到第二个节点,随着金钱越多,快乐感也还是在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明显变慢,和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同理。

而从第二个节点往后,金钱对快乐的影响就几乎为零了。此时我们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财务自由,金钱的多少已不再重要,而幸福感将由其他因素决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的个体,节点一和节点二的位置各不相同。我的朋友们就认为节点一就是横纵坐标的相交0点。

我无法辩驳她们对于零物质的追求,毕竟,太多的经验告诉我们金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不持久的,无法延续和自生。

我思考了很久,也许这和最初的家庭教育有关。

我从小没有受到过任何来自家庭或学校的关于金钱方面的教育,对物质和金钱的观念是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周围大人的行为和态度所得。换句话说,我的金钱观念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而她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灌输了“金钱和快乐无关”的观念,让她们深入骨髓,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那么可以为我们带来持久而纯粹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是什么呢?

也许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全身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阅读、写作、合唱、运动甚至是做一份工作项目或冥想等,集中所有注意力,在一个时间段内全神贯注在所做的事情上,将其他所有问题和烦恼暂时抛诸脑后,达到忘我的程度,形成“心流”(Flow)。此刻我们会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而完成项目之后的成就感又会将这种幸福感放大,可以持续很久。


第二是给予的快乐。

给予不仅是金钱,也包括给予时间、给予知识和情绪。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向家人或朋友送出合适的礼物,看到对方欢喜和感激的面庞,我们感到比自己收礼物还要开心很多倍。

当我们在给予时,首先是自己做的选择,是自我人格和价值的体现;其次与他人建立起某种连接,这种连接会带给对方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幸福感再次感染给给予者,让他们看到自己如“造物者”般创造出了“快乐”,这种对人生全面把控的行为让我们获得了极大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而受帮助者也会因多米诺效应的影响,激起一连串的慷慨捐赠行为。如此下去,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生命的美好。


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来说,生命还很漫长,人生的课程继续,也许我的想法还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期盼“眼睛映满了星空,耳朵装满了音乐”的安宁和充盈。 





推荐两本关于“心流”的书:

<Flow>,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

<Time and How to Spend It: The 7 Rules for Richer, Happier Days>, James Wallman. 《怎么过今天,就怎么过今生》

两本书文字都比较简单,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




点击相关阅读




0 评论